"这是西方正义论所缺乏的一种视野。
焉摹略万物之然,论求群言之比」。只是没有现代制宪的技术经验而已。
另有墨家大义之信念同样指向合作。越是古老的文化,这个问题越突出(注:李零《研究中国早期宗教的三个视角》)。爱、利、人性在墨家看来也是互相渗透,总是共同存在不可分离的。只要有一个民众参与立法的、契约的社会,必然能演进到某个相当完善的体制。第二、国家贫、国家憙音湛湎、国家务夺侵凌实际都是政权没有守法。
宪政是制度化可操作的程序崇拜,不是神鬼化随意性的天道崇拜。比如墨家非常强调盈坚白,运用于义利问题,结论就是义利相互渗透不可分离。因为如果从董氏书的上下文看,可以发现董氏只是在谈人与人由于身份、辈份、性别所导致的主次轻重的分工而已。
(《论语·里仁》)孟子说:不顺乎亲,不可以为子。有无道之君被杀,而董氏予之者(《王道》、《玉杯》)。这些,岂是绝对尊卑、等级压迫、极权专制、扼杀人性、人格不平等等现代术语概括得了的?如果要正确评价三纲,就必须先搞清它的本义,以及它所以长盛不衰的根源。然而今天,我们不禁沉思,如果三纲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样子,就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梁济、王国维之死,难道他们会愚蠢到为绝对服从、等级尊卑、扼杀人性的教条而死吗?本人以前写过几篇讨论三纲的文章,本文试图从纯学理的立场进一步探讨该如何理解三纲。
今人为新说所震,丧失自己权威(《白虎通·三纲六纪》)后人将三纲普遍地理解为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,往往以董仲舒和《白虎通》为依据,这是有疑问的。
这种精神,就包含在三纲之中。然而,以公德代替私德在中国文化中真的行得通吗?我对此持怀疑态度。孟子说,以顺为正者,妾妇之道也。行文至此,我想可以总结一下,如果三纲指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的话,其内含应该如下:本义是指从大局出发、尽自己位分所要求的责任,其核心精神是忠。
自光、宣之末,新说谓敬君恋主为奴性,一般吃俸禄者靡然从之,忘其自己生平主意。这正是孔子作《春秋》,倡尊王、大一统的主要原因。尤其在上下级之间、父子之间、夫妻之间,有了矛盾主要要靠情理而不是权利、法律才能真正解决。所谓不可则止、格君非心、从道不从君等等,不仅董仲舒、班固、马融、刘向等如此主张,王安石、司马光、程颐、朱熹、薛瑄……等等莫不如此主张并力行。
然而,国民性是几千年历史造就的,宛如文化长河中最坚固的河床,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。该书明确地论述了,纲之所以为纲,正因为它要统帅纪。
梁启超先生曾在20世纪初不遗余力地抨击中国文化缺乏公德(参《新民说》)。据此,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的含义非常简单、明白,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存在,普遍通行。
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然而今天,我们不禁沉思,如果三纲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样子,就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梁济、王国维之死,难道他们会愚蠢到为绝对服从、等级尊卑、扼杀人性的教条而死吗?本人以前写过几篇讨论三纲的文章,本文试图从纯学理的立场进一步探讨该如何理解三纲。正因为从职责出发,不单求自保,才会指正上的错误,格正君的非心。位置或角色不同,发挥的作用自然不同,必然有主次之分、轻重之别。见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但是,只要现实中人伦关系的准则遭到了破坏,这个社会中的秩序混乱有难以根治。
此外,《白虎通·三纲六纪》也用阴阳关系比附君臣、父子、夫妇,同时明确强调了双向互动。从这个角度说,世上任何一个国家皆有自己的纲常。
b)另一方面,适时谏争,格其非心,保证纲的功效,不盲目服从,不阿谀奉承。这一说法一方面将三纲与孔子以来的先秦儒家传统割裂开来,另一方面又要将汉代以来整个儒家传统看成是内在分裂的。
一方面他从正面主张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……以正万民(《贤良对策》,以元之深,正天之端。强调三纲对于秩序重建的重要性,并不等于要对大众进行道德说教,而是要思考今天中国社会中的人伦关系是如何遭到破坏的。
这一说法有一个致命的问题,即它预设了汉代以后的儒家主张绝对君权父权夫权,强调片面之爱。一旦自己处在领导位置,又希望下属对自己言听计从,像奴才一样效忠自己。具体说来,这要求--:在上位者(君、父、夫)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做出纲的样子,发挥纲的作用。可以证明,这种思想正是后世儒家三纲思想的核心内容。
在董仲舒那儿,三纲应是针对五纪而言,五纪应指另外五种重要相对次要的人伦关系(《春秋繁露·深察名号》)。这种说法可能忽略了另一重要事实: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更需要三纲。
(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《礼记·内则》云:父母怒、不说,而挞之流血,不敢疾怨,起敬起孝。这其实是一种倒果为因的逻辑,先预设了三纲就是主张绝对尊卑和服从,然后说三纲出自于法家。
人最可贵的地方决不在于讲道理、争权利,而是在蒙受屈辱的情况下,还能坚守信念,默默耕耘,无私奉献,让时间来证明自己,让岁月来抹平创伤。这些,岂是绝对尊卑、等级压迫、极权专制、扼杀人性、人格不平等等现代术语概括得了的?如果要正确评价三纲,就必须先搞清它的本义,以及它所以长盛不衰的根源。
因为在事物的相互关系中,不可能人人位置和作用都一样。《白虎通》亦有类似思想。需要指出的是,儒家没有说过,如果大局已完全不可能或不值得维护,还要盲目地维护。三纲的罪状,我曾概括为:为专制张本、倡绝对服从、倡等级尊卑、人格不独立、人性遭扼杀,等。
把《白虎通》中的三纲解释成绝对服从的人,往往忘了《白虎通》卷五有谏争篇,共八章,分别包括总论谏诤之义、论三谏待放之义、论子谏父、论妻谏夫等等,大力倡导谏争。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《荀子·君道》论为人妻曰:夫有礼则柔从听侍,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。
所以,指望通过抽象的制度、特别是法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失序问题,是不现实的。严格说来,三纲在董仲舒那里只是指君臣、父子、夫妇这三种关系,不是指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(至少字面上不是),董仲舒从来没有说过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。
第二,三纲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私德高于公德的现实。其次,尽管先秦儒家主张双向互动,但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、也不可能主张君臣、父子、夫妇之间是平等的关系,而是都强调了二者之间的轻重、主次关系,此即本文三纲之义。